家長園地

分類
家長園地

能力與興趣 是生涯規劃的兩大變數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從以工業轉型至服務業,社會的行業不斷更替,令青少年對於前景感到十分無奈。有些年青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要想做什麼職業,假若他們在中學或大學選錯了科目,對他們的前途添上更多迷茫。有見及此,教育界已開始著重學生的生涯規劃。

學生的青春是無價的,時間更是寶貴的資源,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進行生涯規劃有如國家的投資,不過,青年人所投資不是金錢,而是時間,他們應該投放在那一個地方呢?

青年人在生涯規劃時,考慮投放時間的重點是最關乎個人的興趣及能力;能力是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可以被客觀評估或考核的,更可以與工作所需的條件對比,究竟是否符合?

興趣是一個較為個人主觀的事情,需要從個人感受或意願出發,有時難於以客觀標準來評定,是因人而異的;年青人的興趣可能被他們的家人背景、學習經驗及社會氣氛所影響,可以透過個人訪問得以了解!

考慮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是他們生涯規劃的兩大變數,兩者合共可以簡單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他們可能欠能力或興趣,或糊里糊塗地選擇了一些自己沒有能力或也沒有興趣的科目及職業,他們日後的前路肯定是痛苦萬分的;雖然現階段沒有確定的興趣或能力,也並不代表永遠沒有,因此最急需家人及教師啟動他們的心態,從現在開始發掘自己的興趣或能力。

對於此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嘗試不同方面的事物。學校可以與不同的行業合作,建立長遠合作關係,以便日後學生可以到這些機構實習或學習。借助這些活動,學校可以讓學生早一點理解日後可能面對的行業,亦可以從中找尋自己的興趣及能力。同時,可以減低他們投入社會時的無助及迷茫感。


第二類:是他們有興趣但欠缺足夠的能力,這一類學生已比第一類進步;他們可能對某些學科或職業感到興趣,但他們的學習能力與之有明顯的落差。例如,學生看了電影很想做醫生,拯救生命,可是他的理科成績很差;或是學生想做老師,教育下一代,可是他的說話或語文水準不足。或許,這類學生可以透過「將勤補拙」,為了自己的興趣不斷下苦功,提升自己的能力去達到目標,但他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將來會面對很大的壓力。

動手動身去參與,亦可以打破學生們受媒體或家人所影響,而對某一行業產生的一些誤解。舉一個例子,電影中的精神科醫生好像只跟病人聊聊天就可以有豐厚收入。這看似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背後卻要做很多的文書工作,把與病人的交談過程,進行分析及診斷,並不是談天過後就完事。而參觀及實習等等,正正可以令他們真正體驗一下自己腦海中幻想的生涯規劃,是否真正符合其興趣。因此,在生涯規劃中,應該把時間投入在不同的參觀及體驗中,從而驗證自己是否可以做到所計劃的生涯。


第三類:是他們有能力應付但沒有興趣維持。這類別的學生與第二類學生剛好相反;他們在生涯規劃上,很大機會被自己的成績帶動自己的選科或職業,例如:數學成績理想,便在大學選修會計,又或語文成績優秀,入讀大學的語文系,然後當了老師,但可能自知選擇了一些有能力但沒有興趣發展的前路,將來可能欠缺自發性或動力堅持下去。

外在環境如家庭或學校,也是影響此類學生發展興趣的其中一個可能性。試想想,一個學生想做一個藝術家,他的藝術天份高而且興趣濃厚。可是,在香港這個著重商業的社會,他所能發展的空間就會少之又少,興趣自然減少。因此老師及社工們需要對大氣候有敏銳的觸覺,了解不同行業的特性,營造氣氛刺激學生的興趣。



第四類:是他們已找到自己有興趣又有能力修讀或鑽研的事業。這類別學生的生涯規劃方向是非常清楚,他們可以較易向着一個明確目標前進,不過,要留意的是,這類學生或許已確認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仍需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去繼續發展,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雖然第四類是最理想的組合,但甚少學生能在初階段已達至這組合,大家必須讓學生知道生涯規劃需要有此成長過程,亦正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不斷從學習及經驗中從一類的狀態慢慢蛻變成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