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有助語言發展 如何提升小朋友敍事能力?

撰文:言語治療師王雅恩

 

兒童透過說故事,可以學習如何把他們學到的詞彙組織成句子,還可以促進他們的認知和語言發展。不過,有不少家長引導孩子說故事時,往往無從入手。以下是一些小貼士,有助提升小朋友的敍事能力。

 

1. 選擇適當的故事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孩子的故事說得好,家長第一步必須選擇適合孩子的圖書。根據 2006 年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學前教育課程指引》,供幼兒閱讀的圖書內容應該健康有趣、人物造型生動和插圖能清楚展現主題。

選擇圖書時,家長應留意內容是否適合孩子的興趣和生活。另外,家長宜先由情節簡單和重複性句子較多的圖書開始,幫助孩子掌握和運用故事中的句子。隨著孩子長大後,家長可選擇內容情節較複雜的圖書。故事的題材可多樣化,以增進孩子對外界事物的探索。

 

2. 從模仿中學習

大部分的孩子不但喜歡聽別人說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給別人聽。不過,部分家長可能過於心急,於是買了一些圖書回來後,便督促孩子快點說故事,結果反而令孩子對說故事失去興趣。倘若孩子未能掌握敍事結構,即使家長如何督促孩子,孩子也不會說到一個好的故事。因此,家長應先讓孩子從模仿中學習。家長給孩子讀完一個故事後,可以告訴孩子接下來換他說故事,提醒他要把故事裡發生的事情按順序講出來。

當孩子說故事時,家長應鼓勵孩子用完整的句式,並對他們的故事作出回應。例如,當孩子用較短的句式來說故事時,家長可以替他們延長句式,在他們的說話中加上新的內容,並鼓勵他們再說一遍。例如孩子說︰「冰冰拿走了大蘋果。」家長可以嘗試將句子擴張成「冰冰拿走了最大的蘋果」,並請孩子仿說一遍。

如果孩子一時記不清楚故事細節,家長可以給適當的提示孩子,例如可以指著圖畫提醒他,或者利用問題來引導他。當孩子講完後,家長應讚賞他付出的努力。如果孩子在提示下,仍未能複述故事內容,家長可幫忙他說出他忘記的那一小段,再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口部肌肉發展要訓練 為語言能力奠基礎

撰文:言語治療師郭子欣

 

每個幼兒的語言能力都不同,有些小朋友我1歲多便能講出不同單字,2歲便能說出句子,與人溝通。但有些小朋友的語言能發展則較慢,事實上口部肌肉發展對進食及語言能力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家長可以不同小遊戲,訓練小朋友口部肌肉,為其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

口部肌肉包括面頰肌肉、唇部、舌頭及下巴的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以及進食經驗轉變而不斷進步。口部肌肉的力度、控制、靈活度及協調性更是影響幼兒學習說話的重要因素。

幼兒日常進餐過程其實是很好的練習機會,但有些個案卻是因為經常進食細碎甚至糊狀食物,而導致咀嚼能力未能正常發展,既影響進食,亦影響語言發展。常見的情況如流口水及發音不清晰或準確,所以口肌問題必須正視。

以下是一些訓練口部肌肉的簡單小遊戲,希望能透過有趣活動改善小朋友口肌能力,為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

 

吹氣練習

玩法:

首先預備一個盆,家長及小朋友面對面,把盆放在二人中間。然後加入半盆水,把一隻紙船放在家長的一邊,船內放上小朋友喜歡的食物或小禮品(如:貼紙等)。家長先把紙船吹向孩子的方向,小朋友便可以拿走船內的食物或小禮品,如果小朋友想再獲得食物或小禮品,必須把船吹向家長的方向。

透過這類吹氣練習,能加強舌頭向後縮以及圓嘴的能力,加強下顎的穩定性和控制度,以提升說話清晰度。

 

 

 

咀嚼練習

玩法:

把較硬身的蔬菜或水果(如:甘筍、青瓜、西芹和蘋果等)切成條狀,長度及粗度如食指相約。家長拿著蔬菜條的末端,然後把食物放到小朋友的大牙中間,以鼓勵小朋友運用大牙咀嚼。家長需要固定食物的位置,當孩子咬一下,家長便將食物推入一下,直至小朋友把整條蔬菜條吃光為止,左右兩邊交替練習。家長可因應小朋友的能力,調節食物條的粗幼長短及軟硬度。

咀嚼時需要嘴唇、舌頭及下顎等等的口部肌肉互相協調,而語音發展也是透過不同口部肌肉的配合發出不同的語音,所以咀嚼訓練有助改善發音清晰度。

 

以孩子的底線來欣賞孩子的進步

撰文: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有一位 3 歲小女孩,剛接受遊戲治療時,她媽媽說女孩每天在家因大大小小的事情,起碼要發 3 至 4 次脾氣,每次半小時以上。過了 3 個多月的遊戲治療後,她大哭的頻密度已減少至 1 至 2 個星期一次,有時候 3 個星期才發生一次。但這位母親依然覺得很困擾,因為在她的朋友圈子裡面,孩子們一般哭 5 到 10 分鐘便能夠平復下來。而這位女兒,她每次大哭依然要花上起碼半個小時才能夠慢慢轉化。

 

又有一位同齡的內向小男孩,剛開始接受遊戲治療時,他連續 4 次在遊戲室內只碰他熟悉的玩具車,在他覺得安全的小小範圍裡面,小心翼翼地觀察這個陌生的環境和我這一位陌生的姨姨。過了幾個月後,他父親說他在公園裡開始願意嘗試自己玩滑梯,也願意自己參與一些興趣班,不需要父母陪同。但是,父母依然很擔心他的社交能力,因為覺得「他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小男孩每一次參加團體活動,仍舊是睜大着雙眼,站在人群的一角,靜靜地看著別人活動,自己並不參與。

 

沒錯,如果與別人比較,我們很容易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看到孩子進步,希望他們能夠更上一層樓,是人之常情,父母的心懷。然而,請不要忘記,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的底線是不同的。當我們量度孩子有沒有進步時,如果我們用別人的尺「一刀切」,我們可能很難看見孩子的進步,鼓勵他們繼續前進,而只著眼於他們還沒有做到的。

 

對於一個性情比較敏感,容易遇到挫折發脾氣,比較難適應轉變帶來衝擊的孩子而言,她可能依然需要半個小時來表達她的不如意。可是當她開始有能力,增強自己面對不如意時的抗逆力,減少哭的頻密度,已經是進步。在她下一次大哭以前,她可能已經用盡了她的能量來適應生活中轉變的節奏,抗衡各種不如意。她需要的,是父母體諒她片刻的軟弱。她可能不會像那些適應力強的孩子,那麼輕鬆容易來面對生活。但是,有父母愛的體諒、明白和接納,她會慢慢發展出抗逆和適應能力,使自己變得輕鬆一點。

 

 

對於內向和警覺性高的孩子而言,外界的各種刺激可能會超過他們的心力負荷。他們需要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候抽離自己,退回安全舒適區,慢慢觀察環境,以求保持自己的完整和安全感。 他可能永遠不會像那些外向的孩子般擁有無限的精力,在大部分環境中都能夠即時投入,在人群中揮灑自如。父母不需要過分保護孩子,讓他們一直停留在舒適區。但是,父母的接納和陪伴,能夠一步一步地幫助他們擴展自己的世界。相信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能夠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進入這個世界。他不是沒有興趣社交,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他的方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信,人的本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長,變得成熟的。孩子每一天都在進步。不論快慢,他們都在進步。問題是,我們能夠純粹站在孩子的角度,慢慢等待,以他們的本質、性情和底線來欣賞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散發出來的獨特生命氣息嗎?

分類
家長園地

認識常見的學童傳染病

撰文:趙長成醫生

 

香港的天氣時好時壞,加上小朋友的抵抗力較弱,因而容易染上各種疾病。而且孩子在上學時會與同儕一起學習和遊戲,所以令傳染病更很容易在學校傳播。所以家長必須對常見的學童傳染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為孩子做足預防措施,避免他們感染傳染病。

 

香港的學童傳染病可根據傳播途徑分成以下幾類:

 

經飛沫傳染

孩子吸入患者打噴嚏、咳嗽、吐痰或說話時所噴出的飛沫,或接觸沾有病原體的物件後,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口部,令病毒進入體內,從而感染傳染病。常見的有上呼吸道感染(即坊間常指的傷風咳嗽)丶流感丶手足口病等。

 

經接觸傳染

即病毒經直接接觸患者的身體,如皮膚接觸等,最常見的有手足口病。

 

經空氣傳染

病原體能在空氣中浮游一段時間,毋須經接觸,便可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內,常見的有水痘和麻疹。

 

 

由衛生環境引起

有些傳染病因個人衛生處理不當而引起,如「尿道炎」或「胃腸炎」(即坊間常指的「腸胃炎」)。

 

處理方法

當孩子患上任何傳染病時都不應上學,一來孩子可能在學校惹到更多病毒,或令他的抵抗力變得更低;二來為了公眾著想,避免傳播病毒,所以家長應讓孩子在家好好休息,待病癒後才上學。另外,家長可為孩子及早做好預防工作,例如讓孩子注射預防疫苗,包括流感或水痘等,注射後可有效預防病毒。

 

家長要教導孩子,盡量避免接觸患有傷風咳的同學,同時勤洗手,適當使用消毒洗手液,保持個人衛生;亦要教導他們不要共用水杯及餐具,避免交义感染。

 

如果學校懷疑有人患上傳染病,老師應提醒患者戴上口罩丶打噴嚏及咳嗽時用紙巾蓋咀,同時盡量隔離該位學生及妥善處理分泌物,並通知家長帶他看醫生就診。

 

如何提升小朋友詞彙量? 日常生活中必做2大方法!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

詞彙能力分為表達和理解兩種,表達是指小朋友說出來的詞彙,理解是指小朋友聽得懂或看得懂的詞彙。

一般來說小朋友理解詞彙量,是比表達詞彙量的多。譬如一歲左右的小朋友,大概能說五個詞彙,例如說爸爸、媽媽、奶奶、街街、波波這樣。但他能理解的詞彙,比起說出來的更多。譬如爸爸說「燈在那裡啊?」,他可能能指出來。或說「你吃不吃包包啊?」、「你喝不喝奶奶啊?」、「我們去街街」,這些他也能理解和聽得懂。

各年齡的表達詞彙量程度

一歲:懂得說一些單字

一歲半:約五十個詞彙能力、懂得用一些的單字立造成短句

兩歲:可達二百至三百個

三歲:約五百至一千個表達單字的詞彙


其實家長每天與小朋友對話的方式和時間,跟小朋友的詞彙量亦都有很直接的關係。那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怎樣提升小朋友的詞彙量呢?

方法1:語言環境的刺激

在嬰幼兒時期,每日多些和小朋友聊天或玩親子遊戲、唱歌,多些親子互動。而在過程之中,家長可以嘗試用不同類型的詞彙來形容小朋友的行為, 譬如小朋友玩車時,家長除了可以說名詞「是呀,是車車呀」之;可能加入形容詞「是呀,這輛是紅色車,很大的車」;或說動詞「呀!你正在駕駛車車」、「你正在坐車車。」;或說位置詞「現在車車在桌子上…在桌子下」等等這些,讓小朋友接觸多些和懂得表達不同的詞彙。


方法2:因應孩子興趣

如孩子喜歡看書,進行親子閱讀時, 可以學習到很多詞彙。另外,家長也可以按着小朋友的能力和興趣,多些形容身邊發生的事情。譬如去到超級市場,可能跟小朋友說,「這些是香蕉、蘋果。」;坐車時也可以說外面的景物等。

如果小朋友能力可以的話,可以多些形容較早前發生的事,譬如今天早上我們到公園玩耍、踢足球,這些詞彙也可以說多些。

對於能力再高些的小朋友,其實家長可以和小朋友可以玩詞彙遊戲,例如某些類別的詞彙,可能比試說水果名、交通工具名、動物名等等;又或說擁有某個特徵的詞彙,譬如比試說有紅色的食物,有蕃茄、士多啤梨、蘋果這樣;或可以請小朋友聯想與某個詞彙相關的詞彙,譬如夏天會想起甚麼?我會想起雪糕、很熱、下雨、游水,這些除了豐富小朋友的詞彙能力外,也可以豐富他們的聯想力和想像力。


學好3招,想小朋友聽指示其實唔難!

「點解你咁唔聽話?」、「你睇吓阿邊個個小朋友幾乖」,有沒有覺得以上說話似曾相識?小朋友「唔聽話」,是很多父母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問題。部分父母會選擇責罵,令親子關係變差,部分父母選擇放手不管,但又怕小朋友「愈大愈壞」。


想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又能夠適當服從指令,其實不難,關鍵就在於父母手中。


1.不要轟炸式提出要求

將心比己,假如你一回到公司,上司就向你提出十個工作要求,你也會變得心情欠佳。然後你會苦惱應該先做哪件事,又可能會覺得工作太多,壓力大增。小朋友也一樣,同時接收過多指令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亦未必有能力分出指令的優先次序,於是索性「當聽唔到」。家長應該等小朋友先完成一件事,再吩咐第二件事,而非一口氣把所有要求說出。


2.不要用詢問語氣

有些家長喜歡用詢問句下指令,例如「食完飯不如自己打掃番好唔好啊」。對小朋友來說,這個不是一個指令,而是一個疑問,是可以選擇不做的。如果家長是想小朋友飯後自己收拾碗筷,應該直接說「食完飯要自己打掃番」。


3.選一個大家都專心的時間

甚麼時候提出指令亦是一個重要的學問,有時小朋友在看電視或打手機時,你提出的指令他可能根本沒有聽到,只是反射式的「哦」、「好」,結果當然就是忘得一乾二淨。家長可以等小朋友看完電視,或直接要求小朋友給予自己一分鐘時間,確保小朋友有聽清楚自己的要求。此外,家長在提出要求時,亦應放下手上的其他事項,給小朋友樹立與人對話要專心的榜樣。




價值觀教育——同理心

撰文:卓王詠詩博士

最近,天氣不穩定,經常落雨。我在等巴士期間,遇見一班中學生排隊上車,赫然發現有一位女同學沒有帶遮,非常狼狽,我連忙與她分享我的雨傘。他們是穿着同一學校的校服,可能彼此不太認識,但看見同校同學如此狼狽,為何沒有一位同學願意跟她分享雨傘?這令我想起從小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性。


1. 同理心為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他在《EQ II:工作EQ》一書中指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可以試著從察覺他人需要及關心對方的看法等原則為出發點,了解他人觀點,認知他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同時提高個人的同理心。意即同理心強,人際關係比較好,相反亦然。


2. 認知他人情緒

透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情緒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與處理問題。我們要從小教育兒童先認識自己的情緒,亞洲人的社區較為內斂,除了開心不開心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從小向兒童灌輸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卻有適當及不適當的處理情緒方法。例:可以憤怒,憤怒時可以向人傾訴,但憤怒時打人便是不恰當。從小認識自己的情緒,也會較容易體會他人的情緒,慢慢培養同理心。



3. 察覺他人需要

處於密集的香港,各人也很忙碌,經常垂下頭打手機,較少留意身邊人和事。兒童從小認識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有助長大後察覺及敏感於他人的需要。

筆者相信小朋友從小培養同理心非常重要。最近教育局提倡價值觀教育,當中包括:同理心。各人從小培養理解他人的感受及需要,設身處地明白他人,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參考書籍:

丹尼爾.高曼(1998) 《EQ 2: 工作EQ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能力與興趣 是生涯規劃的兩大變數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從以工業轉型至服務業,社會的行業不斷更替,令青少年對於前景感到十分無奈。有些年青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要想做什麼職業,假若他們在中學或大學選錯了科目,對他們的前途添上更多迷茫。有見及此,教育界已開始著重學生的生涯規劃。

學生的青春是無價的,時間更是寶貴的資源,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進行生涯規劃有如國家的投資,不過,青年人所投資不是金錢,而是時間,他們應該投放在那一個地方呢?

青年人在生涯規劃時,考慮投放時間的重點是最關乎個人的興趣及能力;能力是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可以被客觀評估或考核的,更可以與工作所需的條件對比,究竟是否符合?

興趣是一個較為個人主觀的事情,需要從個人感受或意願出發,有時難於以客觀標準來評定,是因人而異的;年青人的興趣可能被他們的家人背景、學習經驗及社會氣氛所影響,可以透過個人訪問得以了解!

考慮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是他們生涯規劃的兩大變數,兩者合共可以簡單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他們可能欠能力或興趣,或糊里糊塗地選擇了一些自己沒有能力或也沒有興趣的科目及職業,他們日後的前路肯定是痛苦萬分的;雖然現階段沒有確定的興趣或能力,也並不代表永遠沒有,因此最急需家人及教師啟動他們的心態,從現在開始發掘自己的興趣或能力。

對於此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嘗試不同方面的事物。學校可以與不同的行業合作,建立長遠合作關係,以便日後學生可以到這些機構實習或學習。借助這些活動,學校可以讓學生早一點理解日後可能面對的行業,亦可以從中找尋自己的興趣及能力。同時,可以減低他們投入社會時的無助及迷茫感。


第二類:是他們有興趣但欠缺足夠的能力,這一類學生已比第一類進步;他們可能對某些學科或職業感到興趣,但他們的學習能力與之有明顯的落差。例如,學生看了電影很想做醫生,拯救生命,可是他的理科成績很差;或是學生想做老師,教育下一代,可是他的說話或語文水準不足。或許,這類學生可以透過「將勤補拙」,為了自己的興趣不斷下苦功,提升自己的能力去達到目標,但他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將來會面對很大的壓力。

動手動身去參與,亦可以打破學生們受媒體或家人所影響,而對某一行業產生的一些誤解。舉一個例子,電影中的精神科醫生好像只跟病人聊聊天就可以有豐厚收入。這看似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背後卻要做很多的文書工作,把與病人的交談過程,進行分析及診斷,並不是談天過後就完事。而參觀及實習等等,正正可以令他們真正體驗一下自己腦海中幻想的生涯規劃,是否真正符合其興趣。因此,在生涯規劃中,應該把時間投入在不同的參觀及體驗中,從而驗證自己是否可以做到所計劃的生涯。


第三類:是他們有能力應付但沒有興趣維持。這類別的學生與第二類學生剛好相反;他們在生涯規劃上,很大機會被自己的成績帶動自己的選科或職業,例如:數學成績理想,便在大學選修會計,又或語文成績優秀,入讀大學的語文系,然後當了老師,但可能自知選擇了一些有能力但沒有興趣發展的前路,將來可能欠缺自發性或動力堅持下去。

外在環境如家庭或學校,也是影響此類學生發展興趣的其中一個可能性。試想想,一個學生想做一個藝術家,他的藝術天份高而且興趣濃厚。可是,在香港這個著重商業的社會,他所能發展的空間就會少之又少,興趣自然減少。因此老師及社工們需要對大氣候有敏銳的觸覺,了解不同行業的特性,營造氣氛刺激學生的興趣。



第四類:是他們已找到自己有興趣又有能力修讀或鑽研的事業。這類別學生的生涯規劃方向是非常清楚,他們可以較易向着一個明確目標前進,不過,要留意的是,這類學生或許已確認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仍需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去繼續發展,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雖然第四類是最理想的組合,但甚少學生能在初階段已達至這組合,大家必須讓學生知道生涯規劃需要有此成長過程,亦正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不斷從學習及經驗中從一類的狀態慢慢蛻變成形!

暑假開心去旅遊 除了玩樂外 還有甚麼?

暑假來了,不少家長會選擇利用這個漫長的假期和小朋友離港旅遊,既可共聚天倫、還能舒展身心。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有的會說,旅遊還可讓小朋友增廣見聞。的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假如小朋友有親身體驗,相信對所學知識能有較深刻的了解。例如,當小朋友學到「萬里長城」時,如能到該處走一趟,相信更能感受到這個建築工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我在選擇旅行地點時,也會考慮會否與女兒的學習內容相配合。例如,在她學到不同種類的動物時,我會在旅行中加入動物園作參觀景點,讓她能親身接觸不同的動物,這總比單從書本或電視認識好得多。


我很重視去旅行的數天時間,主要原因是在旅行的數天,我和女兒有一段較長的朝夕相處時間,只要用心觀察,你會對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我女兒還小的時候,我會在旅遊時特別關注女兒的以下事情:


(1) 孩子與陌生人相處的表現

在旅行期間,小孩會接觸到不同的陌生人,她的表現是怎樣呢?面對陌生的長輩,她會否主動跟人打招呼呢?能否有禮貌及得體地回答長輩的提問呢?面對同齡的小朋友,會否主動一起玩耍呢?如何處理當中可能發生的爭執呢?我喜歡從旁觀察,然後到晚上,我會跟女兒分享及讚賞她當天良好的表現,並鼓勵她明天哪些地方可做得更好。


(2) 孩子的自理能力    

由於旅行的時間較為充裕,不需要和時間賽跑,這時你可以藉此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我會安排女兒攜帶一個屬於她的小旅行箱,由她自行管理內裡的個人物品。我則從旁觀察,孩子能否妥善地處理她的個人用品,以及離開酒店或出發到另一個景點前,她能否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得妥妥當當。在有需要時,我會適時提點或從旁協助。

其實,要培養孩子們的品格和自理能力,並不一定需要乘搭飛機到外地旅遊。我想强調的是,品德培育並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一味的說教只會帶來反效果,因此品德培育應透過日常生活實踐出來。事實上,只要有充足的相處時間、多些陪伴子女,多些細心觀察子女的日常表現,在有需要時作出提點或協助,就算只是到郊外走走,也不難達到以上目的。

健康護脊運動 大人小朋友都適合

撰文:Dr. Kong專業團隊註冊物理治療師方偉筠

家長要避免子女養成以下不良的姿勢,影響脊部發展:

當小朋友做功課時,應該避免側向一邊坐,因為這種姿勢容易令脊部左右用力不平均,引起脊柱側彎等脊部問題;同時亦應該保持頸部腰部挺直。

當小朋友使用電腦時,頸部亦不應過於向前傾看顯示屏,因為這樣會容易令頸部勞損。家長亦應提醒小朋友保持頸部及背部垂直,並選擇可調校高度和配備椅背及扶手的椅子,以承托背部手和手腕。另外,顯示屏亦需要置於不高於眼睛的位置。每使用電腦 30 分鐘,就應該作適量的休息。

當搬運地上重物時,應該避免向前彎腰搬運地上的物件。首先,作半蹲姿勢,須保持腰部挺直。然後,雙手拿著重物,使重物盡量靠近身體。最後,用大腿肌肉站起,腰部保持挺直。

 

伸展頸部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頸部肌肉之緊張

步驟:

首先,頭部轉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然後,頭部向上下方向望,各維持 10 秒。接著,頭部側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膞頭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肩膞肌肉緊張

步驟:手放肩膞,手肘向前後方向各轉動 10 次。

 

伸展胸肌

功能:有助伸張胸前肌肉,改善寒背

步驟:緊握雙手在背後,盡量提高雙手,維持 10 秒。每天重複動作 10 次。

 

伸展腰背肌肉

功能:有助紓緩腰背肌肉緊張

步驟:

首先雙手放在膝頭,然後向前彎腰,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姿勢。雙手撐腰,再向後彎腰,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姿勢。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體側肌

功能:有助紓緩腰部體側肌緊張

步驟:

首先雙手撐腰,腰部轉向左右兩邊,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每一個方向維持 10 秒。然後,舉起左手向右彎,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舉起右手向左彎,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